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三门峡 > 正文
环球看热讯:绿色崛起看南阳|邹庄村蝶变背后,库区移民有何致富“密码”?
2022-07-14 08:04:39 来源:
关注河南热线

转头间,泱泱丹水与苍苍群山共长天色;回眸时,蜿蜒江水与雄伟大坝交相辉映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纯净清澈的丹江水从百米高的渠首大坝下喷涌而出,穿过两岸苍翠的平原奔腾而过。江水汹涌,隆隆作响,笔直北上,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,静静簇拥着这座巍峨建筑……位于九重镇陶岔村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,以宏伟的姿态矗立在天地之间。

7月13日,“绿色崛起看南阳”媒体报道团深入南阳市淅川县,走访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九重镇邹庄村,探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图景,揭秘周庄村的致富之路。

一条玉带通南北,田园美景入画来

南水北调缘起南阳,千里调水始于淅川。灿烂文化沉没水库之下,支撑起丹江的厚重。这是一条河,孕育了万千生命、贯穿起千年历史。

在丹江口水库,“天下第一渠首”——陶岔渠首便坐落于此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,陶岔渠首是向北送水的“总阀门”和“水龙头”,上游通过引水渠与丹江口水库相连,下游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连接。

吃水不忘掘井人,在距陶岔渠首枢纽仅10公里的邹庄村,生活着为调水工程献出家园的一群人。

如今的邹庄村,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,平整宽阔的水泥路、美观大方的光伏路灯、灰白相间的仿古墙面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……一副现代化新农村的图景由此而生。

2011年,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村民们从九重镇油坊岗村搬迁至此,为村子改名“邹庄村”。十余年间,邹庄村走出了一条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”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。通过党建引领,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带动全村致富,以产业发展提升村民收入,壮大了集体经济。

“村里的路平了、花香了、景美了,卫生干净,生活安居乐业。在新农村的建设下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下来,也有越来越多人的愿意在这里驻足、停留。”提起近年来邹庄村的变化,村民张光先这样说。

近年来,邹庄村通过发展莲藕、猕猴桃等特色有机产业,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,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。通过投资光伏发电产业,满足村庄用电的同时,也为村庄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

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:“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年,邹庄村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村。”

据了解,去年5月以来,淅川县坚持“示范引领、点线结合、组团发展”乡村振兴新模式,联合邹庄村与周边的3个村庄,成立了“大邹庄”联合党总支,一体化布局,一体化发展,并以“大邹庄”为重点,谋划实现4个“千”,即千亩智慧农田、千亩设施农业、千人就业版块、千人增收计划。

千里长渠始于南阳,有荣光更有责任

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全国“十三五”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、河南脱贫攻坚先进县……淅川的“名片”越来越多、越来多响,离不开一群人的牺牲。淅川南水北调的移民史,注定是一段无法淡忘的记忆。

汇通南北、润泽京津,为建设丹江口水库,淅川506平方公里成为淹没区,共涉及11个乡镇,184个行政村,1276个组。

其中需要搬迁176个村,1183个组,40681户,161894人;淹没涉及4个乡(镇、办事处),8个村(社区),93个组。县外安置涉及6个省辖市,24个县(市、区),98个乡镇,安置移民137833人;县内安置涉及11个乡镇,安置移民24061人,其中集中安置涉及7个乡镇,安置移民8911人,建居民点44个;其它方式安置15150人。

昔日家园今何在,万顷丹湖碧水深。捧一捧家长土、带一颗家长树、刻一方家长石……把“故乡”带在身上,何时何地,家长永远在心里。库区移民迁而返、返而迁,挥泪故土、割舍亲情,为国家工程建设献出了世代家园。

数十年间,淅川移民“献了祖宗献自身,献了自身献儿孙”。迁徙过程中,铸就了淅川人吃苦耐劳、大义为重、甘于奉献的坚强性格。古城、古镇、古遗址,美好家园、千古文明沉于水中,家乡记忆、奉献精神根植心间。

从“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”到“大爱报国、忠诚担当”,历史在传承,精神永不变。库区移民在数十年间走上致富路,掌握财富“密码”,散发熠熠光辉,有荣光、更有责任,有耀眼,更有牺牲。

2021年,南阳市南水北调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.6万元,92个移民村集体收入超1400万元,其中30个移民村人均收入超过安置地。南阳的南水北调移民新村,奏响“安居、乐业、致富”的交响曲。

如今,南阳市已把水源区生态保护作为全市“一号工程”,牢牢守护1630万亩林地这条生态“绿线”和400万亩湿地水域这条“蓝线”,保证甘甜清澈的长江水,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线地区的20多座城市。(文/沙靖涵 图/文健)

责任编辑:hN_1410